“鲁艺大讲堂”系列讲座 | 作曲家陶承志为学院师生作《源头活水 黑土回响——漫谈东北民间音乐在创作中的技法应用与情感表达》学术讲座

作曲家陶承志为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现场

现场聆听讲座人员合影

      5月14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主办、音乐舞蹈研究所承办的“鲁艺大讲堂”2025年第二场讲座在我院三好校区如期举行。著名作曲家陶承志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源头活水 黑土回响——漫谈东北民间音乐在创作中的技法应用与情感表达》的学术讲座。沈阳广播电视台及音乐舞蹈研究所、机关党委、作曲系、音乐学系、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讲座中,陶承志以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同在场师生分享了他数十年的艺术积淀与思考。陶承志作为在东北大地深耕六十余载的本土艺术家,已将其艺术创作与东北的黑土地深深交融。他指出,东北民间音乐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关东人精神血脉的凝练。陶承志以其创作的舞剧《月牙五更》为例,从“技”与“情”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东北民间音乐的艺术生命力与时代价值。他深情回溯《月牙五更》的创作初衷与历程,剖析了民间音乐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融合之道,展现出东北民间音乐从“原生态”到“舞台化”的蜕变,诠释出鲁艺精神在当代艺术创新中的实践与传承。

      陶承志强调,东北民歌是流淌在关东人血液里的旋律,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月牙五更》以“盼情、盼夫、盼子、盼妻、盼福”为叙事脉络,通过五个“家庭窗口”展现关东农民的悲欢离合。这首作品巧妙地将东北民歌、二人转曲牌等民间元素融入创作中,将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旋律发展为贯穿全剧的“主导动机”,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又赋予其艺术性的升华。

      作为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老校友,陶承志多次提及鲁艺精神对其创作的深远影响。他指出,鲁艺精神是具体而生动的,艺术创作既要追求学术高度,也要扎根人民。《月牙五更》的成功正在于其“雅俗共赏”的特质,既有学者赞誉其“跨越地域的人类艺术共性”,也有普通观众为其质朴的情感共鸣而落泪。讲座尾声,陶承志呼吁青年创作者“赓续鲁艺血脉,以生活的源头活水滋养创作,让东北音乐在黑土地上持续回响”。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艺术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文化根脉的寻访。陶承志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艺术的永恒生命力源于对土地的热爱与对人民的深情。本次“鲁艺大讲堂”不仅为沈音学子点燃了文化传承的火种,更以鲁艺精神为纽带,为新时代艺术创新注入了澎湃动力。

      陶承志曾任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音乐创作委员会主任、顾问,沈阳市文联副主席、沈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沈阳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我国杰出的作曲家。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吴京津

图 / 音乐舞蹈研究所 张伟浩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