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大讲堂 | 计晓华研究员作《白山黑水的战歌——东北抗战题材音乐创作研究》学术讲座

计晓华研究员在讲座中

       5月24日,“沈音忆初心 薪火永相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系列活动”中的第二场“鲁艺大讲堂”,在学院三好校区如期举行。沈阳音乐学院研究员计晓华为学院师生作题为《白山黑水的战歌——东北抗战题材音乐创作研究》的学术讲座。副院长张策出席活动,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计晓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引领师生们走进东北抗战音乐创作的历史长河。她以局部抗战、全面抗战两个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东北抗战音乐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为新时代弘扬抗战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讲座首先回顾了在局部抗战时期,东北抗战音乐的历史背景与创作特点。计晓华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人民群众自发地通过东北民歌、奉天大鼓、二人转等传统音乐形式表达抗争意志。尽管创作条件艰苦、作品数量有限,但这些音乐如“星星之火”,成为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抗争力量的重要载体。进入全面抗战时期,音乐创作迎来质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与各族民众同仇敌忾,在对敌战斗中,自觉践行党的文艺方针,创作出千余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五月的鲜花》《露营之歌》等经典作品以昂扬的旋律与悲壮的歌词,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旗帜。计晓华特别提及抗联歌曲中的少数民族元素,以朝鲜族民歌填词的《中国韩国国土相连》,运用鄂伦春族音乐元素创作的《苦歌》,描写少数民族抗战题材的《悼念安重根》等,这些作品不仅是多民族团结抗战的见证,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教材。

      针对东北抗战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计晓华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深耕史料挖掘,如韩玉成、凌瑞兰等学者历时数十年抢救性整理1200余首抗联歌曲,其中包含大量未被研究的少数民族音乐文献;二是推动舞台重现,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创排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等作品,以现代艺术形式激活红色记忆;三是探索创新表达,例如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抗联歌曲与交响乐、歌舞剧结合,创作《风雪英雄》等新作,让历史旋律焕发时代生命力。计晓华表示,东北抗战音乐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研究者需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遗产,以创新思维续写时代篇章。

      讲座通过大量珍贵史料与音乐片段,展现了抗战音乐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磅礴力量。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那些穿越烽火的旋律,既是民族苦难的见证,更是中华儿女不屈精神的永恒赞歌。本场讲座以音乐创作为纽带,让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在校园中激荡出时代的共鸣,也必将激励师生永不懈怠、接续奋斗,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旋律中谱写新时代的艺术华章。

      计晓华,沈阳音乐学院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外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学科评估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红色音乐研究、中国音乐评论、东北现代音乐史研究,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大型项目的策划工作。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专著《延安鲁艺音乐》,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吴京津

图 / 音乐舞蹈研究所 张伟浩

初审初校/  白雪姣

复审复校/  商   迪

终审终校/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