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大讲堂 |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作《鲁艺精神的内涵阐释与时代意义》学术讲座

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向刘妮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刘妮向学院赠送其主编的书籍

刘妮在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学院副院长张策主持讲座

      2025年,时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沈阳音乐学院自5月21日至26日举办以“沈音忆初心 薪火永相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三场“鲁艺大讲堂”。由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的首场讲座——《鲁艺精神的内涵阐释与时代意义》于5月23日下午在学院长青校区音乐剧场开讲。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副院长张策出席活动,全院处科级领导干部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在讲座开始前,举行了简约而隆重的聘任仪式,党委书记赵恒心为刘妮馆长颁授客座教授聘书。刘妮馆长也向学院赠送了由她主编的《鲁艺记忆》等珍贵书籍。

      随后,刘妮为现场师生作了精彩的学术讲座。作为长期从事红色文化传播与鲁艺精神研究的学术权威,刘妮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与感人至深的讲述风格,带领在场听众共同回望延安时期文艺发展的辉煌历程,深刻剖析“鲁艺精神”这一红色文化遗产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刘妮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发出的强大文化自信与中国革命文艺在革命事业中的顶层设计,娓娓道出鲁艺在烽火岁月中应运而生、探索成长的历史轨迹,指出延安不仅是新中国的摇篮,更是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的创新,不仅为革命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论支撑,更在实践中引领鲁艺师生在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领域开创出丰富成果,充分彰显革命文艺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为缔造新国家构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力量。

      刘妮从五大方面总结了“鲁艺精神”的核心内涵:共产主义的文化自信、有志青年的家国情怀、不失民族特点的艺术创新、艺术为人民的文化自觉、勇于奉献的艺术精神。她指出,这些精神构成了鲁艺艺术家在战火与逆境中为时代发声的动力源泉,亦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继续奋进的不竭力量。讲座过程中,刘妮引用《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游击队之歌》等经典作品,并结合冼星海、古元、艾青等鲁艺艺术家的奋斗故事,生动展示了鲁艺人“以笔当枪”“植根民间”的革命艺术精神。她还特别播放了鲁艺老一辈艺术家晚年重唱《延安颂》的珍贵录音,引发全场师生深深动容。

      讲座尾声,刘妮向师生们提出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作为讲座结语:“鲁艺为何出高原上的高峰之作? 鲁艺艺术教育成功的命脉所在? 传承在于创新、发展与持续,如何为时代发声?”这一连串叩击艺术本质的提问,引发现场师生的深度思考。

      学院副院长张策主持讲座。此次讲座内容厚重、思想深邃、情感真挚,不仅加深了广大师生对鲁艺传统与红色文艺的理解,也为推动新时代艺术教育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作为沈阳音乐学院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鲁艺大讲堂”将持续围绕鲁艺传统与时代命题,搭建更高水平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并助力此次“沈音忆初心 薪火永相传”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刘妮,曾任延安新闻纪念馆馆长、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现任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委员、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十三届陕西省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先后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央视科教频道、军事频道、文艺频道等主讲红色文化。受聘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等多所院校特聘教授。出版《亲历延安岁月》《鲁艺记忆》等十余部专著。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缪倩兰

图 / 韩  鹏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