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黑土艺脉 赋能非遗新韵——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传承人研培回访纪实
回访小组在辽阳市与二人转非遗传承人合影
辽阳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现场
辽阳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现场
研培学员参加锦州市黑山县“第九届传统二人转艺术节”专场演出
回访小组与锦州市黑山县研培学员座谈
铁岭市昌图县研培学员参加本县“先进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演出
为深入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部署要求,系统总结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传承人研修培训经验、精准评估培训成效,近期,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组建专项回访小组,先后赴辽阳、锦州黑山、铁岭昌图三地,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的双线模式开展深度回访,全面掌握二人转传承现状与研培成果落地情况,为后续研培工作优化升级与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坚实支撑,让这一东北文化“活态基因”焕发更强生命力。
作为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二人转的传承发展始终扎根基层土壤。此次跨区域回访紧扣“成果落地、问题导向、优化提升”核心,深入研培学员实践一线,立体呈现研培工作实效。
11月4日,回访小组首站抵达辽阳市,走进青年街小学与徐往子社区,全程观摩研培学员的实践展演。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高明东主演的原创拉场戏《偷鸭》(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戏剧门类终评)完成惠民首演,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殿利、刘彦芹带来的原创二人转剧目压轴登场,婉转唱腔与灵 动身段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传统艺术的活态魅力。回访小组通过记录演出流程、收集群众反馈,重点观察非遗项目在校园普及、社区传播中的形式创新与接受度,直观验证了研培工作对传承人基层传播能力的显著提升。
座谈中,王殿利表示:“系统的研修培训不仅夯实了技艺功底,更拓宽了艺术视野与知识边界,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省级传承人李景玉则介绍了其在信息时代探索二人转传播创新的实践,展现出对非遗传承的自信与担当。
11月12日,回访小组赴锦州市黑山县,深入“第九届传统二人转艺术节”半拉门镇专场演出现场,与王如军、陈丽、侯迎春、宁雪四位研培学员深度交流。演出现场,由黑山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组织创作、研培学员参演的《卖老宅》《书记不在家》等原创作品,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时代题材,以“带戏下乡”的生动实践诠释“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艺术初心。回访小组全程记录学员在舞台表演、作品呈现中的专业表现,切实感受研培后学员技艺水平的精进,同时详细调研了传统二人转在乡村场景的传播效果与群众反响。据悉,研培结束后,四位学员积极开展免费教学与校园授课,创作出多部贴合乡村生活的原创拉场戏,并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近10万粉丝,让乡土艺术在数字时代圈粉无数。
11月18日,回访小组第三站走进铁岭市昌图县北山剧团,与剧团负责人及研培学员围绕传承现状、实践成果与发展困境展开座谈。此前,研培学员刚刚完成“先进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系列活动,演出剧目既保留二人转传统韵味,又融入鲜活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技艺功底与显著提升的舞台表现力。其中,研培学员周亮凭借过硬专业实力,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座谈中,剧团负责人也坦诚分享了剧团在转企后,在政策资金支持、年轻演员引进等方面面临的现实挑战,为后续研培工作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三地回访全面印证了2025年二人转传承人研修培训的扎实成效。作为该研培项目的主办单位,沈阳音乐学院以“学术研究+技艺传承+时代赋能”为核心模式,通过30天系统培训,让学员在唱腔把控、身段表演、作品创作等方面实现技艺精进,更在文化认知与传承理念上实现突破。学员们将所学转化为实践动能,通过“进校园、进社区、送戏下乡”等多元形式,每月覆盖多个村镇与单位,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以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记录乡村变迁、传递政策声音,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部分学员通过参与国家级赛事、布局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二人转的文化影响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出新的活力。
下一步,学院将系统梳理回访数据,整合观察记录、群众反馈与座谈建议,形成综合专项报告,建立完善传承人发展档案。并立足此次回访发现的亮点与问题,进一步优化研培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导向与创新赋能,针对性破解传承人中青年人才断层、传播形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同时,将持续深化与地方文旅部门、民间剧团的联动合作,推动研培成果与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二人转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培训——实践——传承——创新”的全链条发展体系,让黑土地上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郝亚南、李思韵
图 / 音乐舞蹈研究所 李思韵、辽阳市艺术馆非遗部、黑山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昌图县剧团
初审初校 / 陈 婧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