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师进沈音丨杨燕迪教授应邀来院作学术讲座

杨燕迪教授为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为我院举办的“东北三省一区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中的重要内容,10月18日,“艺术名师进沈音”学术活动特邀著名音乐学家、批评家、翻译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评柏辽兹的歌剧:当代视野中的价值重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长助理刘小龙主持。

     在讲座中,杨燕迪以柏辽兹歌剧的接受史和当代评价为切入点,将柏辽兹的歌剧置于其时代背景与音乐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他以《本韦努托·切利尼》《特洛伊人》等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柏辽兹歌剧创作中的艺术风格、结构创新及戏剧化手法,指出其在浪漫主义语境下所呈现的独特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杨燕迪特别强调了柏辽兹歌剧的历史接受问题。他指出,柏辽兹的歌剧在创作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和曲折,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得到广泛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艺术作品的价值评估需要经过长时间、广泛的文化比较和历史检验。他建议师生在研究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创作本身,也应重视其接受史或接受历程,因为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往往离不开对其历史语境与社会反响的综合考量。杨燕迪通过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论述,将柏辽兹歌剧的创作、风格、历史及接受史紧密结合,为现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学术视角。

      讲座的后半部分,杨燕迪教授对相关学术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阐述。他指出,对柏辽兹歌剧的批评与解读只能作为导引,要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在充分了解其语境的基础上,直接面对作品演出及乐谱文本。他提出两点启示:一是通过歌剧创作可以更完整地理解作曲家的个性风格与艺术成就;二是柏辽兹歌剧的接受史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方能确立。他引用美国音乐史家格劳特的观点,强调理解接受史对于准确把握作曲家及作品价值至关重要。在互动环节,杨燕迪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精准深刻的解答,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本次讲座深化了师生对柏辽兹歌剧及其接受史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考路径,有效激发了师生对音乐学研究的探索热情,为学院的学术交流与专业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文 / 科研处 汪博聪、音乐学系 刘  堯

图 / 艺术实践中心 刘  昶

初审初校 / 商  迪

复审复校 / 李双雁

终审终校 / 李丽娜